就在今天(美國時間4月26日),全球知名自動設備供應商泰瑞達將1.48億美元砸向一家協作機器人創(chuàng)業(yè)公司——Mobile Industrial Robots(簡稱MiR ),并承諾如果到2020年MiR能達到業(yè)績目標,還將追加1.24億美元。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三年前泰瑞達就曾將2.85億美元砸中另外一家機器人Universal Robots,也就是國際知名的丹麥協作機器人公司優(yōu)傲機器人。
到底是什么驅使著這個自動化設備供應巨頭,肯花費高達4.33億美元兩次收購協作機器人創(chuàng)企呢?今天,智東西梳理出了全球40多家協作機器人企業(yè),帶你看清令巨頭資本頻頻倒向的協作機器人行業(yè)有何玄妙。
前幾年,工業(yè)領域“機器換人”的呼聲不斷,然而卻在技術不成熟、應用不現實的情況下漸漸失去了聲響。取而代之,“人機協作”成為產業(yè)界、學術界和市場方面的共識。
而“人機協作“的基礎是“協作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與傳統的汽車制造廠中組裝馬達、底盤而不需人靠近的大型工業(yè)機器人不同,協作機器人更加嬌小,甚至可以放在桌面上工作,而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與人類“筆肩作戰(zhàn)”,共同完成工作。正是由于協作機器人既能協作人類完成工作,又能友好保障人類的安全,因此它也成為機器人行業(yè)的新熱門領域。
就在前兩天,阿迪達斯的第二座機器人工廠Speedfactory也正式宣布落成,這個占地7.4萬平方英尺的“黑科技”工廠只有150名人類雇員,大部分工作都由機器人和人類協作完成。Speedfactory專門用于生產私人訂制款和限量版的運動鞋——你腳上的阿迪達斯說不定就出自它們之手。
市場方面也同樣看好協作機器人領域,2016年Markets and Markets和Research and Markets兩家市場調查公司紛紛發(fā)布報告稱:到2021年,協作機器人的全球銷售總額將達20億美元。緊接著,2017年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也發(fā)布報告稱到2024年低,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值將達950億美元,實現年均30%復合增長。
如此看來,從學術界、產業(yè)界到市場環(huán)境,所有人都認為協作機器人將成為機器人行業(yè)發(fā)展的方向。然而,目前我們卻沒有看到協作機器人呈現爆發(fā)式的應用,為什么協作機器人這把火點了兩三年,卻還是無法讓協作機器人真正大火起來呢?
最近,智東西調查了協作機器人這一行業(yè),發(fā)現目前做協作機器人的較為知名的企業(yè)已有30多家,其中不僅工業(yè)機器人四大家族全部入局,由于入門成本較低也吸引了不少創(chuàng)業(yè)者涌入。我們發(fā)現目前,協作機器人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輕工業(yè)領域,雖具有成本低、操作簡單的優(yōu)點,但也在技術和能力上有所限制。
協作機器人與傳統工業(yè)機器人的區(qū)別
既然,協作機器人主要應用于工業(yè)機器人領域,那么協作機器人與傳統的工業(yè)機器人相比有哪些優(yōu)勢呢?
1、安全性高。傳統的工業(yè)機器人由于不能感知人的存在,傻乎乎地完全聽令于既定程序,對人來說非常危險,因此人類與機器人必須要保持必要的距離。協作機器人通過配備多重傳感器,可以感知人的存在,因此無需使用安全圍欄將人機隔離,人和機器人始終在進行交互,相互配合完成工作。
2、操作簡單。大部分的協作機器人的主機都非常小,對安裝場地的限制也非常小,安裝起來非常的簡便,并且可以手動調整位置或移動。傳統的機器人編程非常復雜、耗時,并且需要專業(yè)人士進行處理,而協作機器人的廠商,會為其搭配相應的系統軟件,編程也變得更加容易,因此可以頻繁的進行任務轉換。
3、成本低。使用成本一直是限制機器人應用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機器人中機器人本體成本占系統總成本的25%~30%,其余成本則是關于機器人編程、安裝以及專用的屏 蔽工作間等。而協作機器人的成本主要在于學習、操作、安裝配置等方面的成本。
不過,協作機器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速度慢。協作機器人的運行速度只有傳統工業(yè)機器人的1/3-2/3,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協作機器人需要對運轉進行控制,以防傷害到人,因此運行的速度比較慢。
2、負載小。協作機器人的負載都較低,一般都在10kg以下,這個缺點也是由于為了降低碰撞造成的損失,同時協作機器人較小的自重也導致協作機器人的剛性比傳統機器人差很多,重復定位精度也更低。因此,協作機器人在輕工業(yè)和演示教學方面應用更廣泛。
3、工作范圍小。協作機器人的體積一般都較小,常常被用于桌面,機器臂的長度有限,所以協作機器人的工作范圍也比較小,這也限制了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和領域。
協作機器人四大派系玩家就位
整體上看,目前協作機器人領域吸引了非常多的玩家入局,不僅工業(yè)四大家族(ABB、發(fā)那科、庫卡、安川機電)全部入局,還有歐姆龍、博世、柯馬等大型企業(yè),以及Rethink、Franka、優(yōu)傲等知名創(chuàng)企。國內方面,新松、格力、大族激光等都在入局協作機器人領域,遨博智能、節(jié)卡機器人、珞石機器人、艾利特等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也在積極研發(fā)和開拓市場。由于玩家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相對在工業(yè)基礎和技術上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我們將協作機器人玩家大致分成了四大派系:歐系、美系、日系和國產系。
一、歐系:
1、優(yōu)傲機器人
歐洲是現代工業(yè)的發(fā)源地,工業(yè)技術和基礎實力都很強,四大家族的ABB、庫卡都發(fā)源于歐洲。在歐系里,丹麥的優(yōu)傲機器人是協作機器人領域的核心玩家,2008年推出的首款協作機器人產品UR5也成為不少后入玩家爭相模仿的對象。
優(yōu)傲成立于2005年,2011年開始進入中國市場,2015年被美國自動測試設備的大型供應商泰瑞達以2.85億美元現金收購。2008年優(yōu)傲推出的UR5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臺協作機器人,僅通過聲音、手勢、圖形就能夠理解人類指令,模塊化的插頭和生產部件,僅需三天就可完成機器人系統的部署。目前,優(yōu)傲的協作機器人主要有UR3、UR5和UR10三個系列,其中的3、5、10代表的是協作機器人的負載能力(以kg為單位)。
2025-07-13 08:53
2025-07-13 08:49
2025-07-12 09:17
2025-07-10 15:24
2025-07-10 09:52
2025-07-10 09:50
2025-07-08 09:28
2025-07-06 09:27
2025-07-03 09:04
2025-07-01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