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yè)動態(tài) > 正文

機器人將如何重塑美國經濟

2016-04-01 07:32 性質:轉載 作者:Jim Rock 來源:Techcrunch
免責聲明:中叉網(zulingongsi.com.cn)尊重合法版權,反對侵權盜版。(凡是我網所轉載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內容和圖片視頻之知識產權均系原作者和機構所有。文章內容觀點,與本網無關。如有需要刪除,敬請來電商榷?。?/div>
很少有人會懷疑,我們的未來(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將深受機器人影響。隨著 IBM 的 Watson 以及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等人工智能技...

  很少有人會懷疑,我們的未來(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將深受機器人影響。隨著 IBM 的 Watson 以及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等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登上新聞頭條,并讓與之競爭的人類相形見絀,很明顯美國經濟和我們的工作方式即將迎來根本性改變。

  不過,未來的工作場所究竟會變成什么樣就沒那么清楚了。兩位牛津研究人員最近預測,美國有近 47% 的工作崗位存在被消滅的危險。另一方面,梅賽德斯·奔馳宣布,將用人來取代一些生產機器人,因為機器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定制需求。

  雖然這兩派一直都爭論不休,但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索媒體在報道未來工作時忽略的三大機器人趨勢。如果自動化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這三大趨勢都會變成現(xiàn)實。

競爭力提高

  不管公司規(guī)模大小,美國企業(yè)現(xiàn)在想要成功的最大障礙之一是控制勞動力成本;對于許多公司來說,勞動力成本僅次于房地產成本。如果一家美國公司能在保持勞動力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生產率,它在美國國內和國外都會具備很大的競爭優(yōu)勢。機器人技術讓這成為了可能。

  機器人能幫助公司將流程中最無聊、最重復性的工作自動化,讓高技能工人專注于對業(yè)務更重要的任務。實際上,機器人 (robot) 這個單詞源于捷克語“robota”,意思是強迫勞動。大部分自動化技術不會直接取代人;相反,它只會讓人的工作變得更高效。

  正如 O’Reilly 媒體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蒂姆·奧萊利 (Tim O’Reilly) 所說的:“如果你研究……人和機器結合的情況,研究一些讓我們倍感驚訝的崛起案例,比如 Uber 和蘋果商店,它們就是機器讓人變得更強大的例子。這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客戶體驗,進而產生了新需求?!?/P>

  這些新需求將確保未來更具競爭力的美國公司將繼續(xù)繁榮興盛,即便到時候世界已經大變樣。在 19 世紀 80 年代時,80% 的美國勞動力在農場工作。現(xiàn)在,這一比例只有 2%。工業(yè)機械化在過去 200 年間極大地改變了勞動力結構;工業(yè)機械化還極大地改善了美國經濟。機器人加入勞動力大軍很可能會帶來類似的重塑效果,現(xiàn)在擁抱機器人技術的公司將在未來繁榮。

美國工作回流

  隨著全球供應鏈的成熟,市場迫使美國公司將工作外包到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國家中去。從經濟角度來看,美國有最低工資標準且生活水平很高,因此將生產商品的工作外包到中國、孟加拉或印度尼西亞等對工人和環(huán)境保護有限的國家很合理。而隨著這些傳統(tǒng)上對外包友好的地區(qū)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這對企業(yè)決策產生了一些影響,而讓機器人去做這些事將有助于逆轉這一趨勢。

  隨著自動化技術讓美國公司變得更具競爭力,由于廉價勞動力而外包給國外的工作將返回美國市場。隨著機器人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高效,美國公司將從外國收回自己的資源并返回美國,這一趨勢將繼續(xù)。

  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超過 50% 的制造企業(yè)高管至少考慮過將制造業(yè)遷回美國。一些公司更是已經開始這么做了:在 2014 年,美國新增了 6 萬個制造業(yè)工作崗位,2013 年這一數(shù)字只有 1.2 萬個。回流倡議 (Reshoring Initiative) 創(chuàng)始人兼主席亨利·莫瑟爾 (Harry Moser) 表示,“美國制造業(yè)的趨勢是在美國國內完成制造??紤]到美國制造業(yè)還有 300 萬到 400 萬個制造業(yè)崗位外包給了其他國家,這一趨勢的增長潛力巨大?!?/P>

  雖然制造業(yè)是個很好的例子,證明了機器人技術可以通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來讓美國工作崗位回流,但它并不是唯一受機器人技術影響的行業(yè)??蛻糁С?、會計、報稅、網絡設計、計算機編程、數(shù)據條目、研發(fā)和法律服務等現(xiàn)在差不多都被外包出去的工作,也將從快速發(fā)展的自動化技術中獲益。因為自動化技術會讓這些工作的效率大增。一旦美國公司可以以比外國公司更低的成本做這些事,工作崗位就會回流美國。

新(人類)員工培訓

  盡管專家們在有多少機器人會進入經濟上還沒有達成共識,但可以說,一旦機器人完全集成到工作流程中,從制造業(yè)到法律公司的美國勞動力結構將和現(xiàn)在截然不同。在這種環(huán)境下,員工必須做兩件事才能真正變得有價值:擁抱技術,適應改變。

  隨著千禧一代步入工作,擁抱技術的想法似乎有點老生常談了。大多數(shù)白領都知道如何使用電子郵件,用文字處理器,或是設置三方呼叫。但隨著機器人進入工作場所,了解機器人技術背后的細節(jié)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技能。

  這并不是說所有白領都應該去上工程夜班,但知道技術的基本原理將讓你在工作時做的更好,因為到時候你會和機器人打更多交道。雇主需要積極的提供培訓項目,以便讓員工們能更高效地和新技術合作。

  未來員工應該關注的第二項特質是適應性。LinkedIn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執(zhí)行總裁里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 分享了一個他造訪深圳華為工廠的故事:

  “作為硅谷技術主義者,我以為能在生產線上看到一整條機器人……生產線的 60% 用機器人進行了自動化,剩下的 40% 仍然是人。你也許會問‘這是因為這些人的成本很低嗎?’不。這些人的工資很高,也有豐富技能。答案是,適應性在未來是關鍵,而人要更具有適應性。因此,當他們設置好機器生產線后,從生產線一轉為生產線二會有很多修改工作要做,在這一方面,人要更容易改變?!?/P>

  當機器人進入工廠時,大部分機器人都會擅長于某一項任務。另一方面,人的工作方式的靈活性則很高。只要人能保持開放思維和具備適應性,人在勞動力市場還是很有優(yōu)勢的。

未來的工作

  不管你是認為自動化的影響被夸大其詞了,還是已經準備好接受機器人技術,都不可否認現(xiàn)代工作場所正在進化。集成機器人自動化是重塑美國經濟的多個關鍵趨勢之一,因此公開討論機器人對未來勞動力結構的影響很重要。

  雖然一些人可能會說人類會受到機器人技術的傷害,但更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是,自動化將讓美國公司和美國人受益,因為整個系統(tǒng)都變得更高效、更具有競爭力?;蛘邠Q句話說,正如巴菲特最近所說的,現(xiàn)在不是開始看空美國的時候。

網友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拒絕廣告

相關資訊

關注官方微信

手機掃碼看新聞